讓垃圾分類成為居民行動自覺
摘要:推廣垃圾分類,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作為,更離不開居民的廣泛參與。垃圾分類雖然只是舉手之勞,但要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就不能再讓垃圾分類只停留在說教和試點上,而應通過制度規范以推而行之。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
推廣垃圾分類,離不開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積極作為,更離不開居民的廣泛參與。垃圾分類雖然只是舉手之勞,但要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就不能再讓垃圾分類只停留在說教和試點上,而應通過制度規范以推而行之。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努力,因此,垃圾分類必須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村民做得好每月有補助
近日,安昌街道大山西村沈水金夫婦打掃完家里的衛生后,把垃圾分為“可爛”和“不可爛”兩類,分別投入到一灰一綠兩個分類垃圾桶中。垃圾桶就被安放在統一設計的垃圾分類亭內。
“以前村里沒有分類垃圾桶,垃圾都是隨便一倒,有時候倒在垃圾桶外,F在,村里不光建起了30個垃圾分類亭,還給垃圾分類、門前三包等做得好的村民每人每月補助10元,大家的積極性肯定高了。”村民徐柏友告訴記者。
在大山西村,記者看到,分類的垃圾被清運后,緊隨其后的是一輛配有高壓水槍的清洗車,開始對分類垃圾桶以及垃圾分類亭周邊地面進行徹底的清潔。“這輛清洗車是村里為做好垃圾分類工作,花了6萬元專門采購的。我們每天像洗愛車一樣清洗垃圾桶,只有把垃圾桶清潔干凈了,村民才愿意走進垃圾分類亭,用手打開分類垃圾桶,垃圾分類才能真正做到位。”負責清潔工作的沈志行說。
從今年7月開始,大山西村在全區率先開展村莊垃圾分類。初期,村委通過電子屏幕、發放資料等宣傳引導,并多次召開會議,請村里的黨員以及村民代表帶頭進行垃圾分類。“只要我們投入必要的硬件,提供盡可能好的服務,并且抱有堅定的信念,垃圾分類工作一定可以做好。”大山西村村委主任沈建祥說。
不過,村民幾十年的習慣,要轉變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沈建祥在巡邏過程中,總會遇到有個別不配合的村民,還是像以往一樣把垃圾扔在垃圾桶外。這時候,沈建祥就會上門做思想工作。他不是直接指出問題,而是很巧妙地說:“不知是哪戶人家,總是把垃圾丟到桶外面,還請你幫我管一管,順便做做他們的思想工作。”聽到沈建祥這樣說,村民都會點頭稱“好”。后來,把垃圾扔在桶外的情況就越來越少了。
如今,大山西村家家戶戶都已經習慣了垃圾分類。因為在全區走在了前頭,村民們走親訪友,說起自己村的垃圾分類工作,也是十分自豪。“垃圾分類開展起來,不光我們自己環保意識提升了,村莊環境也更整潔了,住在這里更舒心了。”村民們這樣說道。
勸導隊上門宣傳熱情高
垃圾分類不僅是一件每家每戶隨手可做的小事,更是一件關系到全區上下環境衛生的大事。在福全街道,有一支專門的垃圾分類勸導隊,發放宣傳資料,勸告大家要愛護清潔、做好垃圾分類工作。
家住福全街道的張大娘之前對垃圾分類并不清楚,每次外出扔垃圾都是一大袋菜葉、瓜子殼、塑料、紙板等混合在一起。為了讓她正確了解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以及學會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勸導隊的包軍賢和隊員特地上門進行指導,一次碰不到人,隔天再次前往,在見到張大娘后,他們認真講解了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并進行了示范,張大娘表示今后將家里的垃圾進行一一分類,再投放到各個垃圾桶。
除了平時挨家挨戶講解如何垃圾分類以外,勸導隊也會對附近店鋪、來往市民進行文明勸導,引導大家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我們還會在垃圾桶附近放上關于垃圾分類的知識手冊,分發宣傳資料。除了這些,我們還在一輛垃圾分類的電動車上安放了喇叭進行宣傳,讓更多的居民了解,并且自覺遵守垃圾分類。”包軍賢說。
農村老年人偏多,為了加強垃圾分類的宣傳,勸導隊還專門花了心思。“街道給老年人送福利時,我們就會在老年人領取福利之前讓他們先做一份關于垃圾分類的小測試,這樣不僅讓老年人真正了解哪些垃圾屬于可爛垃圾,哪些垃圾屬于不可爛垃圾,加深老年人的印象。”另外,勸導隊還準備了一批臉盆作為垃圾分類宣傳品,每家每戶都能領到一只印有垃圾分類小知識的臉盆,真正把宣傳做到百姓家中。
“現在不少村居在垃圾分類上做得很好了,相信通過我們的宣傳引導,會有更多的家庭養成垃圾分類的習慣。”包軍賢笑著說。
把殘菜垃圾“變廢為寶”
今年47歲的何敏是柯橋街道大渡社區居民,說起她在垃圾分類方面的做法,社區干部、小區居民無一不豎大拇指。記者采訪何敏后,也被她的細心和堅持折服。
一個家庭每天都會產生一定量的垃圾。洗菜做飯時,擇菜產生的殘葉、殘根,何敏都要仔細切成小塊,然后放進密封塑料袋,讓其自然發酵一段時間,等這些殘菜腐爛到一定程度,何敏把它們變廢為寶當作花泥處理。當然,自家種養植物數量有限,這些自制花泥大部分都貢獻給小區綠化帶了。
“可能與我家做面料生意有關,經常出入染廠,我對環保一直很關注。”何敏說,早在幾年前,她就在家里嘗試垃圾分類,比如過期藥品、廢舊電池,她和家人都會習慣性地放到固定回收點。當時,為了妥善處置這些垃圾,她帶著兒子在街上找固定回收點,讓兒子從小就樹立環保意識。
讓她驚喜的是,近年來,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她所在的大渡社區,社區干部經常宣傳和引導居民進行垃圾分類,還在小區里放置了不同類別的垃圾桶。何敏的垃圾分類工作更有勁道了,“紙板、舊報紙之類的物品放到可回收一類,舊電池放到有害物質一類……”說起響應政府倡導,做好垃圾分類,何敏很有自信。在她的影響和宣傳下,鄰居、親戚、朋友都很注重垃圾分類,形成了良性循環。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像何敏一樣,越來越多的柯橋人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積極踐行這項工作。在瓜渚社區,馬銀珍阿姨不但在家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還當起了義務宣傳員。無論外出散步,還是偶遇別人扔垃圾,她都會忍不住“多說幾句”。“我們小區鐘點工比較多,這些阿姨可能為了省事,經常一包垃圾一扔了事。還有一些年輕人分類嫌麻煩,這些我都看不下去,經常會向他們宣傳垃圾分類的好處。”馬銀珍說,垃圾分類是一件涉及環保的好事,普通市民從自己做起就是環保。
另外,記者還聽到不少居民呼聲,希望垃圾分類的宣教還可以做得再深入細致一些,比如某類垃圾到底屬于可降解還是不可降解,是否有害,如果不做好分類,會產生哪些危害……這些知識點很多人都是似懂非懂